太极拳有内功心法吗

太极拳口诀

太极拳有内功心法吗?

感谢邀请,传统拳术历来注重心法,武学千年,心法浩如烟海,举不胜举。太极拳立拳以来,各代名家辈出,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内功心法。今天介绍一下“碎形”,比较早的太极拳心法之一。

凡起手打拳,先立身中正,虚心静意。以待时机。静极而动,才是真动。一股兴旺劲自下而上,叫一阳初动。太极拳先要做到“三松”,松身,松意,松丹田,以造出拳势。放大听力,眼光放远。第一动是动意,二是丹田吊颤,三是定住命门,四是脊动上拔,五是横开后肋,六是卸甲云肩,七是肘膝定位,八是旋转小臂,九是足履薄冰,十动是攻炸皮毛。做好这十件事,内功就会蒸蒸日上。节节贯串,接骨斗隼,是碎形的基础要求。丹田一动,即将拳势通过劲路,发散于至周身。犹如小石投湖,层层荡漾开去,这是碎形的动态。始终以温劲螺旋走拳,不停不住,缓缓绕之,犹似絮打转,这是碎形的火候。打拳时,意念从轻处着眼,不紧不慢,自然圆活。无死角,又似水感,一切在圆中运作,这是碎形的术用。打拳贵在合适,先拢住气势,空心静意,才能动得有理。强起必僵,神懈则不聚。随丹提吊,一起一落是碎形的力源。

习武之人,合适你的心法,就是好心法。心法是要配合功法的,心法能出功法。没有心法,功法容易跑偏。能够称为心法的,一定是指导性的,纲领性的东西,它不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不同的人看,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时期看,感受也会发生变化。画龙点睛之时,突破瓶颈之日,往往也得益于心法的指引。这就是心法。仅供参考。

学太极拳应该从哪里开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在太极拳界有没有伪大师?

感谢邀请,以前武行是一个正经职业,既然是一个行当,就得凭本事吃饭,走镖也好,开武馆也罢,没有两下子是活不下去的。时代变迁,现在很少有吃武术这碗饭的了,都是业余爱好者居多,有事没事的都爱说两手。如今假大师不能说没有,但一点东西都没有,也不现实,但夸大事实者,可以说是武林当中的诟病。严重误导了,很多热爱武术的人们。打个比方,如果是练拳健身的,非要说成有什么神功,这个行为,就可以认定是假的,因为健身和技击是两码事。还有就是,很多老师是半吊子出身,有一点技术,但水平一般,往往夸大其词,这种行为是误导,也会误人子弟。其三,动不动说师父,说师爷厉害,自己没有东西,充辈分大,传承可能很正,但本身功夫不大。所以有名气的有真的,也有假的,因人而异。每个老师都不是一代宗师,能教的就好好教,不能教的别骗人家,请人家另莫高就,也不失风度。

那么真老师什么样呢,真假又不写在脸上。可以拿这几点,来作为参考。

1. 练拳不能走副作用,比如太极拳三大病不能练出来,如果学员又出现,膝盖疼,腰痛,胸闷憋气的,绝对是练错了,必须停止,这是老师的责任,老师不能推卸责任,什么练练就不疼了,这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真东西不会出现这一类副作用。

2. 没有强身功能,越练身体越虚弱,虽然没有上述三大病,但功力也没有实质进展,好几年了还和白开水一样,这是老师的责任。要么没给东西,要么误人子弟,真老师首先有东西,上来会告诉你练什么,怎么练,练这个有什么目的,一清二楚,说的明白,练者不惑,不能教一个式子,就告诉人家,别问那么多练着练着就明白了,那万一明白不了呢?把原理,锻炼方法,动作要领,注意事项等先演示清楚,交代明白,然后帮助学生做对路的是真老师。

3.没用实际技击功能,只能说手讲手,不能实操。还有一种,只讲招,不教功,或本身没有功夫,这一类的大多是假的或东西不完整。真东西是什么,不是一套架子,是一个训练体系,架子当中没有出功夫的内容,就是空架子,有东西和没有东西,差别很大,一般练习者,短时间内应该有体会。还有一个鉴别标准,找人试试管不管用,别说手,都自由发挥,即是败了,但它管用就是真的,如果一上来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打的和练的严重脱节,证明是假拳,不具备技击意义。

综上所述,假大空老师是要不得的,这个世界有两个职业,要么功德无量,要么罪孽深重,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医生。一个是性命攸关,一个是教学育人。一点都马虎不得,有就是有,会就是会。要实事求是,遵循职业操守,才可以是广大有志于此的人们收益,也对得起这一份信任。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怎么证明太极拳的发明是为了实战呢?

怎么证明太极拳的发明是为了实战呢?

太极拳创始于清朝,距今已经三百多年的历史。太极拳开始被世人所熟知是始于辛亥革命前后,太极拳名家在北京开始享有盛名,被传有辽病、保健、延年的功效。在当时的北京城很多拳种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一些对太极拳感兴趣的学者研究了太极拳的来源和出处,其中张三丰创立说和陈家沟发源地为主流。

张三丰创立说:

太极拳的理论是从中国古典哲学里的“太极理论”演化而来,道家和道家是太极理论的主要发挥者,也因此道家、道教与太极拳的关系也引起了武林人士的重视,因为张三丰是道家人物也因此有张三丰创立太极拳的说法。

一些古籍中记载也被认作为其依据: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说:“先大父更诏之曰,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且附有《张真人传》。还有的更早李亦畲《太极拳小序》中也说:“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一些认同该说法的人他们依据的佐证文献《三丰全书》,其中记载“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内家”等。

陈家沟起源说:

陈家沟的杨露禅杨式太极学被认为是起源,陈家沟据传是由陈王庭所创。

戚继光的 32势长拳理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张三丰道家理论等都体现了太极拳理论。

现在据考证可以肯定的是:太极拳由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传给河北永年人杨露禅,而后社会上依次出现了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流派。

现在的陈式太极拳是在20世纪20年代被大家熟知,但陈式太极拳和陈长兴传给杨露禅的是否一致,以及陈长兴后陈家沟武术传承是否一脉就无从考证。

这两个起源的创始人无论是哪个,张三丰和陈氏太极拳,他们都是习武之人,太极拳的本质就是武术。

原始社会,生存条件差。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下要想存活,人们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随着不断进化后来又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并且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这也可以称之为武术发展的萌芽。

汉代时武术得到很大发展,汉代拳术除了“防身杀敌”、“以立攻守之胜”的实用之术外,也出现了观赏性和健身性的象形舞,比如“沐猴舞”、“狗斗舞”、“醉舞”、“六禽戏”、“五禽戏”等。

两宋时期,国家内忧外患,战火不断,广大人民常结社习武以求自保。历史上比较有名的“角抵社”、“英略社”、“弓箭社”民间习武组织都是以自保为目的。

与此同时武术技巧在农村及边远地区更多侧重军事实用性,何止相反的城市的街头巷尾主要侧重套路,把武术做为表演内容,统称“百戏”。在当时表演的武艺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枪、舞剑以及打弹、射弩等,对练的叫“打套子”,有“枪对牌”、“剑刀牌”等。街头卖艺在当时也是一个赚钱营生,“十八般武艺”一词也由此出现于宋代的典籍之中。

陈王廷创太极拳主要受戚继光影响远远大于张三丰,他写的《拳经总歌》我们可以看出其受戚氏影响很大,戚氏编写的《拳经》为三十二势。陈王廷取《拳经》中的二十九势汇入他所创编的陈式太极拳中。

实际上戚继光将军的《拳经》,是总结民间各武术所长,用来训练士兵抗倭的。

我们通过研究历史上武术发展史也能发现太极拳的创立也是为了防身,到后来延边为杀敌。那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今天为止,太极拳慢慢演变为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体操式动作。

对于普通人我们只把太极拳当做体操去强身健体,但对于武学大师来讲,他们习练到太极拳的精髓,打出来的动作就大不相同,太极拳衍生于我们五千年文明之中,它是我们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太极心法口诀?

太极十三式有几种.下边的就是之一

原始太极十三式与今天太极拳论多有不合,似真传不多,但太极拳理及经典太极歌诀应是真传,可贵之极!

刊行的原始太极十三式及歌诀。一为王培生先生所传----《精功十三式太极拳》一书。二为杨健侯传人赫寿岩先生的表于2001年《武魂》的系列文章。三为《原始太极拳》。另有台湾郑曼青先生传太极十三式。大陆未见发行.下面看各派所传的太极十三式概述:

相传十三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原始形式。太极拳的形成,是古人观蛇鹊斗而悟化出来的拳种。十三式原始式太极拳始创于何人,已无从可考。据传是由张三丰的弟子——武当金蟾派代表人物甘凤池所传,后由其第四代曾孙甘淡然于晚年由江南北上云游天津地区时传与李瑞东。(按:既传于李派,不知吴派从哪里传承下来?)

十三式太极拳,因其以内功和外功俱练,故又称“十三丹法”。它是模仿13种动物的独特本领和形体动作而编制的操练方法。这13种动物是:狮、蛇、雀、猿、虎、鹤、熊、蟾、龙、凤、鸡、猫、马,故又称“仿生十三形”。十三式太极拳,是融武术、气功于一体的仿生功法,如蛇缠雀跃、虎扑尾扫、金鸡抖翎、扳枝摘桃、猫蹿马奔、熊蹲龙变,以及易筋、易骨、易力,练精、练气、练神等等,每一段功法都包涵着健身和技击的作用。练习十三式太极拳,既可强身健体,又可抗暴自卫,体用兼备,一举两得。

杨家太极杨健侯传人赫寿岩先生传云:

太极十三式是一套以狮、蛇、雀、猿、虎、鹤、熊、蟾、龙、凤、鸡、猫、马等十三种动物和飞禽的形态配合太极拳十三法演练的拳术。此外配合该拳的基本功还有太极十三丹法。太极十三丹法是由老架太极十三式中的十三个式子组成的套路。十三丹法名称有:猴形(单鞭)、蟾形(揽雀尾)、鹤形(白鹤亮翅)、熊形(倒撵候)、凤形(斜飞式)、蛇形(上上式)、猫形(撇身锤)、鹊形(下式)、虎形(打虎势)、马形(野马分鬃)、鸡形(金鸡独立)、龙形(云手)。

(按:从这里可以看出,现在流行的太极拳的原形似乎就是原始太极十三式)

仿生十三式原始太极拳歌诀

吴派王培生先生所传 赫寿岩(杨健侯传人)传

一、狮子摇头滚珠丹

狮子欣然大张口,摇头摆尾滚圆球。 狮子欣然大张口,摇头摆尾滚圆球。

上下前后左右转,六合乾坤掌中揉。 上下前后左右转,六合乾坤掌中(柔)

二、长蛇串珠扭腰丹

长蛇串珠扭腰功,屈伸开合身体轻, 长蛇串珠扭腰功,屈开伸合身体轻,

尾能护头头护尾,柔软功夫第一宗。 尾能(获头头获尾),柔软功夫第一宗。

三、灵鹊起尾过梅丹

灵鹊起尾头相连,梅花枝上喜又欢。 灵鹊起尾头相连,梅花枝上喜又欢。

前蹿后跃无歇息,圆机活法是真诠。 (前钻后跳)无歇息,圆机(灵活)是真诠。

四、猿猴通臂易筋丹

猿猴舒手去偷桃,左右通臂将身摇。 猿猴舒手去偷桃,左右通臂将身摇。

远近高低随意取,筋长力大快逍遥。 远近高低随意取,筋长力大快逍遥。

五、豹虎爬山换骨丹

豹虎爬山用力争,雄威到处起神风。 豹虎爬山用力争,雄威到处起神风。

周身布满英雄气,脱胎换骨力无穷。 周身布满英雄气,(换骨脱胎)力无穷。

六、鹤舞松荫静体丹

鹤舞松荫体泰和,轻洒漫步运蹉磨。 鹤舞松荫体(态)和,轻(刷)漫步运蹉磨。

提膝抖翎心神静,仙胎炼就意灵活。 提膝抖(翅)心神静,(胎仙)炼就意灵活。

七、熊罴漫步聚精丹

熊罴漫步力千钧,撑档坐胯手推轮。 熊罴漫步力千钧,撑档坐胯手推轮。

海底炼得精气满,一轮明月照乾坤。 海底(聚)得精(神)满,一轮明月照乾坤。

八、金蟾望月炼气丹

金蟾望月爱光明,一息相通倍有情。 金蟾望月爱光明,(气)息相通倍有情。

气候圆时吞入腹,明珠一粒落黄庭。 (明月)圆时吞入腹,(珍)珠一粒落(洞)庭。

九、蟠龙戏珠凝神丹

蟠龙戏珠起云端,升降飞腾飘渺间。 蟠龙戏珠起云端,升降飞腾飘渺间。

探爪攫捞海底月,神随意得登金山。 探爪攫捞海底月,神随意得登金山。

十、彩凤朝阳展翅丹

彩凤出山展翅飞,朝阳顶上起光辉。 彩凤出山展翅飞,朝阳顶上起光辉。

冲天遮日如灵主,动静随和莫背违。 (中天晒日如禽主),动静随和莫背违。

十一、雉鸡司晨提钥丹

雉鸡司晨背向前,腿似提炉独立坚。 雉鸡司晨背向前,腿似提炉独立坚。

随意寻食能自得,牵毫难脱定中观。 随意寻食能自得,(纤)毫难脱定中观。

十二、狸描捕鼠形姿丹

狸猫捕鼠伏身看,栽倒神态出自然。 狸猫捕鼠伏身看,(机)倒神(知)出自然。

提随蹲耸形神妙,循环闪转软如棉。 (扣现蹲纵)形神妙,循环闪转软如绵。

十三、野马分鬃逐鹿丹

野马分鬃鹿突形,流星赶月快如风。 野马分鬃鹿突形,流星赶月快如风。

铜墙铁壁难遮挡,一拥身躯入太空。 铜墙铁壁难遮挡,一拥身躯入太空。

能把太极心法说的明白易懂些吗?

产生太极拳及太极拳论的年代和社会,与现在早已不同了。但太极拳做为武术中的瑰宝和王冠,早已展示了数百年,也可以说它是中华武术的精华。太极拳沦落到今天和让人诟病,原因诸多,但个人认为重要原因是后人没能传播继承好。太极拳心法的基础是拳架及整套的训练体系,它们相辅相承逐次递进,缺一不可。太极拳是搏击功夫,屠龙之术最霸道的武功。高层次是入道的一步阶梯,在没有相当造诣时不要想多了,因为太极拳主要属性是武术。如果那样不如直接修炼道家功夫,那样效果企不更快更直接。前辈留下的太极拳很超前不落后,很科学不玄幻。有志于太极功者应坚定信念,学术上去伪存真,不沽名钓誉,更不要为名利金钱所折腰,踏踏实实的传承发扬下去,不负前人的心血和苦心

“松开吾劲勿使曲”是啥意思?

关于松开吾劲勿使曲是何解?太极拳理论博大精深,很多拳理为了合辙押韵使用的词句并不是很好懂!很多都需要在练习的过程中慢慢体会。

而这句的出处是李亦蕃,原句为“擎起彼身借彼力,引到身前劲始蓄,松开吾劲勿使曲,放时腰脚认端的”。前后先不讲了,就说说松开吾劲勿使曲是什么意思。小编也练拳十余年,翻看了很多的拳经剑谱,武林秘籍,这句里松开是两个意思,松是要求周身放松,不僵硬。开是体内饱满如球,体现的是空。吾劲勿使曲是一句话,就是我的劲力要走直线,也就是我想要打对方肚子,就应该反手就到,而不是透过肚子打到两肋去,目标明确,劲走直线。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在自己完全放松的情况下,体内蓄劲完全,然后把我蓄的劲完全顺遂的发出去,不让我的劲因为打偏了,而达不到完美效果!

小编的一家之言,也不知道正确不正确,欢迎斧正!共同探讨!

杨班侯太极拳口诀?

杨班侯所传太极拳九诀,是杨班侯传给牛连元的重要太极拳诀,杨式其他分支无传。1958年,牛连元的弟子吴孟侠、吴兆峰所著《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人民体育出版社),首次公布了太极拳九诀,在太极拳界颇有影响,被誉为“字字珠玑,句句锦绣”。据吴孟侠先生的弟子喻承镛讲,《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一书,还有两诀尚未公开,其中《五字经诀》和《乱环诀》,实为《五字双诀》和《乱环双诀》。喻承镛先生已将另外两诀欣然献出。今按吴孟侠所著及喻承镛所献,公布于后,同时将《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中的《太极拳五个要领原文》一并录出。

  一、全体大用诀

  太极拳法妙无穷,掤捋挤按雀尾生。

  斜走单鞭胸膛占,回身提手把着封。

  海底捞月亮翅变,挑打软肋不容情。

  搂膝拗步斜中找,手挥琵琶穿化精。

  贴身靠近横肘上,护中反打又称雄。

  进步搬拦肋下使,如封似闭护正中。

  十字手法变不尽,抱虎归山采挒成。

  肘底看捶护中手,退行三把倒转肱。

  坠身退走扳挽劲,斜飞着法用不空。

  海底针要躬身就,扇通臂上托架功。

  撇身捶打闪化式,横身前进着法成。

  腕中反有闭拿法,云手三进臂上攻。

  高探马上拦手刺,左右分脚手要封。

  转身蹬脚腹上占,进步栽捶迎面冲。

  反身白蛇吐信变,采住敌手取双瞳。

  右蹬脚上软肋踹,左右披身伏虎精。

  上打正胸肋下用,双风贯耳着法灵。

  左蹬脚踢右蹬式,回身蹬脚膝骨迎。

  野马分鬃攻腋下,玉女穿梭四角封。

  摇化单臂托手上,左右用法一般同。

  单鞭下式顺锋入,金鸡独立占上风。

  提膝上打致命处,下伤二足难留情。

  十字腿法软骨断,指裆捶下靠为锋。

  上步七星架手式,退步跨虎闪正中。

  转身摆莲护腿进,弯弓射虎挑打胸。

  如风似闭顾盼定,太极合手式完成。

  全体大用意为主,体松气固神要凝。

  二、十三字行功诀

  1、十三字:“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2、口诀:   

  掤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

  搭手捋开挤掌使,敌欲还着势难逞。

  按手用着似颠倒,二把采住不放松。

  来势凶猛挒手用,肘靠随时任意行。

  进退反侧应机走,何怕敌人艺业精。

  遇敌上前迫近打,顾住三前盼七星。

  敌人逼近来打我,闪开正中定横中。

  太极十三字中法,精意揣摩妙更生。

  三、十三字用功诀

  逢手遇掤莫入盘,黏粘不离得着难。

  闭掤要上采挒法,二把得实急无援。

  按定四正隅方变,触手即占先上先。

  掤挤二法趁机使,肘靠攻在脚跟前。

  遇机得势进退走,三前七星顾盼间。

  周身实力意中定,听探顺化神气关。

  见实不上得攻手,何日功夫是体全。

  操练不按体中用,修到终期艺精难。

  四、八字法诀

  三换二捋一挤按,搭手遇掤莫让先。

  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

  避人攻守要采挒,力在惊弹走螺旋。

  逞势进取贴身肘,肩胯膝打靠为先。

  五、虚实诀

  虚虚实实神会中,虚实实虚手行动。

  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

  虚守实发掌中窍,中实不发艺难精。

  虚实自有虚实在,实实虚虚攻不空。

  六、乱环双诀

  1、太极乱环诀:

  乱环术法最难通,上下随合妙无穷。

  陷敌深入乱环内,四两千斤着法成。

  手脚齐进横竖找,掌中乱环落不空。

  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即成功。

  2、三环九转诀:

  太极三环九转功,环环盘在手掌中。

  变化转环无定式,点发点落挤虚空。

  见实不在点上用,空费功夫何日成。

  七星环在腰腹主,八十一转乱环宗。

  七、阴阳诀

  太极阴阳少人修,吞吐开合问刚柔。

  正隅收放任君走,动静变化何须愁。

  生克二法随着用,闪进全在动中求。

  轻重虚实怎的是,重里现轻勿稍留。

  八、十八在诀

  掤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

  采在十指,挒在两肱,肘在屈使,靠在肩胸。

  进在云手,退在转肱,顾在三前,盼在七星,定在有隙,中在得横。

  滞在双重,通在单轻,虚在当守,实在必冲。

  九、五字双诀   

1、五字经诀:

  披从侧方从,闪展无全空,担化对方力,搓磨试其功。

  歉含力蓄使,黏粘不离宗,随进随退走,拘意莫放松。

  拿闭敌血脉,扳挽顺势封,软非用拙力,掤臂要圆撑。

  搂进圆活力,摧坚戳敌锋,掩护敌猛入,撮点致命攻。

  坠走牵挽势,继续勿失空,挤他虚实现,摊开即成功。

  2、轻重分胜负五字诀:

  双重行不通,单轻反成功。

  单双发宜快,胜在掌握中。

  在意不在力,走重不走空。

  重轻终何在,蓄意似猫行。

  隅方得相见,千斤四两成。

  遇横单重字,斜角成方形。

  踩定中诚位,前足夺后踵。

  后足从前卯,放手便成功。

  趁势侧锋入,成功本无情。

  展转急要快,力定在腰中。

  舍直取横进,得横变正冲。

  生克随机走,变化何无穷。

  贪歉皆非是,丢舍难成名。

  武本无善作,含情谁知情。

  情同形异理,方为武道宏。

  术中阴阳道,妙蕴五音中。

  君问意何在,道成自然明。

     太极拳五个要领原文

  (一)六合劲:拧裹、钻翻、螺旋、崩砟、惊弹、抖搜。

  (二)十三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中);正隅、虚实、收放、吞吐、刚柔、单双、重(轻)。

  (三)五法:进法、退法、顾法、盼法、定法。

  (四)八要:掤要撑,捋要轻,挤要横,按要攻,采要实,挒要惊,肘要冲,靠要崩。

  (五)全力法:前足夺后足,后足站前踪,前后成直线,五行主力攻。

  打人如亲嘴,手到身要拥,左右一面站,单臂克双功。

  

《五字经诀》的印证资料

   杨班侯所传《五字经诀》,还从其它渠道有所流传。它们相互印证、补充,说明《五字经决》的早期存在,也进一步说明杨班侯所传《九诀》的早期出现。

   在姚馥春、姜容樵著《太极拳讲义》中,有乾隆抄本太极拳《二十字诀》一篇,全文如下:

   披闪担搓歉,黏随拘拿扳。软掤搂催掩,撮坠续挤摊。

   姜容樵以为这是二十字的技法或要领,并对每次做了解释。与《五字经诀》对比可见,这显然是“五字经诀”的缩写,将二十个句子按照第一字缩为二十个字,以便记忆。吴孟侠在《五字经诀》注解中,第一行就用括弧说明“这是二十字冠顶之诀”。所谓“二十字冠顶”,就是指用二十个字进行记忆的方法。姜容樵

   所录《二十字诀》中的“续”字,当为“继”字之误。由此可见,该诀在乾隆时已有流传,但已将原诀失传,二十句只剩下二十个字了。

   此外,在李派太极拳中,也有《五字经诀》的流传,李派称为《五字要言》,全篇240句,1200字。杨班侯所传《五字经诀》,又是这《五字要言》中的第139-158句。《武当》杂志1994年第5期,李派传人冯福明先生(笔名雍阳人)将此诀发表,全文如下:

   

五字要言

   拳理极精细,勿以当儿戏。

   欲学拳术者,先将基础立。

   拳中基本功,有长即是师。

   研究其理性,技击是其次。

   万莫学死方,动作要有理,

   不学招法手,与死方无异。

   比如当大夫,尽学成方剂,

   药方开出来,等候病来治。

   得病合我方,未闻有此理,

   就是有点效,也是瞎碰到。 

   结果背原理,伤病不为奇,

   莫学拍打功,以免本能失。

   皮肉徒受苦,气血多凝滞。

   有害于卫生,又有碍拳意。

   力紧神便死,岂能把人治。

   怀疑不凭信,请自体察试。

   要知拳中理,首先站桩起,

   意在宇宙间,天地人一体。

   运动如抽丝,开弓即试力,

   四肢弓崩撑,运动软慢松。

   屈伸与开合,身由云端起,

   呼吸细静长,舒畅皆如意。

   形象似颠狂,如醉如呆痴,

   蛇形趟泥步,揉球摩擦力。

   两手似兜泥,如捞稠糖稀,

   内外要松静,敛神听细雨。

   绵绵觉如醉,悠悠水中戏。

   默对向天空,虚灵须定意。

   洪炉大冶金,陶熔物不计。

   神机由内变,调息呼吸气。

   守静如处女,动似迅雷至,

   力松意宜紧,本是涵养气。

   螺旋滚无形,毛发力加戟,

   筋骨遒即放,浑噩一惊时。

   支点增强力,遍体弹簧似,

   百骸若机轮,旋转有劲力。

   腰身似蛇惊,步行旋风起,

   纵横起波澜,如鲸回旋式。

   顶心力空灵,浑身如线提,

   两目神光敛,鼻息耳凝闭。

   小腹要常圆,胸肋微含蓄。

   指端力如电,骨节锋棱起。

   活泼比猿捷,迈步如猫似,

   大凡举与动,浑身皆消息。

   一触即爆发,威力无边际,

   学者莫好奇 ,要用自然力。

   良知与良能,实践学来的,

   动静任自然,万勿用拙力。

   返婴寻天真,躯柔如童浴,

   勿忘勿助长,升堂渐入室。

   论技说应敌,不费吹灰力。

   拳术之动作,手足板眼齐,

   首要力均整,内外要合一。

   屈伸随意往,枢纽不偏倚。

   动静分虚实,阴阳水火济,

   精神宜内敛,练神得还虚。

   头打脚随走,站他中央地,

   任有万能手,总也难逃避。

   路线踏中心,松紧不滑滞,

   旋转要稳准,钩错互相宜。

   力纯智和愚,审慎对方力,

   随屈忽就伸,相互虚实移。

   运动如弓满,着敌似电急,

   鹰胆虎威视,足腕似倪泥。

   鹘落似龙潜,浑身尽争力,

   面善心要狠,胆大更须细。

   缠劈攒裹横,扭拧弹簧力,

   接触揣时机,叱姹如雷似。

   变化影无形,周旋意无意,

   披从侧方入,闪展全无空。 

   担化对方力,搓磨试其功,

   歉含力蓄使,黏粘不离宗。

   随进随退走,拘意莫放松,

   拿闭敌血脉,扳挽顺势封。 

   软非用拙力,掤臂要圆撑,

   搂进圆活力,摧坚戳敌锋。

   掩护敌猛入,撮点致命攻,

   坠走牵挽势,继续勿失空。

   挤他虚实现,摊开即成功,

   顺势闪拿欺,展软柔化吸。

   撤退近托推,手脚一齐发,

   伸手看形容,身法要偏行。

   见手分左右,避手吸进身,

   上下用反劲,手脚要同心。

   劲到吸闪空,撞崩化欺冲,

   手到随身变,用时间如电。

   黏手软绵随,气在眼前追。

   来时机伶进,拳打要进身。

   见势顺他劲,变步拧腰身,

   手眼身法步,欺到方为真。

   掳手随身靠,捆时反劲欺,

   进步耳如风,沉气在腹中。

   若见长手法,指掳闪进崩,

   若见短手法,长劲沉气中。

   若见乱手法,偏砸顺身攻,

   动手先看肩,指手在胸前。

   肩偏手必到,身仰脚必发,

   伸手步先行,见劲顺手中。

   若见力过猛,撒化闪进空,

   进步捋崩挤,掳发顺劲倚。

   手眼身法步,随时变体形,

   出手要平身,开门手为真。

   若见高手法,撞倚先拔根,

   掤架打中线,掳推撞进身。

   若见冲天手,变掌掳崩穿,

   若见矮手法,抽腰走上身。

   法本耳目思,掌本面目排,

   手到撒化变,欺步看路线。

   撞进里外手,反拿随身转,

   拐掳指闪欺,见手反拿腕。

   欺步崩撞势,动手气下转,

   进身本气根,拿破随手变。

   听问黏沾连,进步柔化推,

   上下要相随,内外要合一。

   试声山谷应,神气要贯足,

   恭慎意且合,五字要言记。

   见性明理后,反向身外去,

   莫教死方滞,莫教招法拘。

   句句是要言,莫当是儿戏,

   愿我同道者,切记要切记。

李派太极拳也源自杨式(杨禄禅传王兰亭,王兰亭传李瑞东,李瑞东又吸收江南派、陕西派太极功,创李式太极),《五字要言》是由杨禄禅所传,还是李派传人从其它渠道所得?其作者是谁?为何杨班侯只传了其中的二十句?这个问题,都已难于断定了。然而《五字要言》作为《五字经诀》的另一印证资料, 并作为一篇具有较高价值的太极拳文献,是毫无疑义的。

原文标题:太极拳有内功心法吗

原文来源:"本站所有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即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