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是一篇爱情故事吗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长恨歌》是一篇爱情故事吗?你如何理解?

长恨是一篇爱情故事,但我不认为它是歌颂李杨爱情的。

长恨是这首叙事诗的主题。是诗人同友人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故事而写的。诗人只是借历史的那一点影子,根据民间传说.街坊歌唱诗化了这个故事。“春宫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这是在讲爱情故事吗?注意“可怜"二字,何等的讽刺,何等的批驳。接下来的安史之乱.马嵬悲剧不就是必然的结果了吗?

从临邛道士起,又何等的荒诞。现实的悲剧,寻找于梦中,寻找于仙境中,岂不搞笑?诗人特地使用了“虚无缥缈间”.“霓裳羽衣舞"等字样,其用意是明显的,深刻的。从乐到悲再到弄玄,诗人反复地渲染,正是诗人深邃的艺术手法,字里行间刻画的都是唐玄宗的自作自受。

从极乐到极悲再到极荒诞,构成了长恨歌的全讽喻过程。

《长恨歌》讲述的是谁和谁的爱情故事?

长恨歌传讲述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本篇的前一部分暴露了封建帝王的荒淫腐朽的生活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具有一定的谴责意义。自杨妃被缢死后,写李隆基的思念是“三载一意,其念不衰”;神仙世界里玉妃(杨妃)的哀怨是“复堕下界,且结后缘,或为天,或为人,决再相见,好合如旧。”对李杨“爱情”作出了生死不渝的歌颂。最后写王质夫、白居易、陈鸿三人游仙游寺,谈到了李杨“爱情”故事,王质夫请白居易写《长恨歌》,陈鸿写《长恨歌传》。《长恨歌传》是历史题材的传奇小说。共一卷,陈鸿作。它追述了开元年间杨妃入宫,在安禄山叛乱后,她跟唐玄宗在入蜀路上死于马嵬坡的始末,以及道人索魂天上与杨札相见的事情。故事情节和《长恨歌》一样,不过白居易采用的是诗歌的形式,作者采用的则是散文的形式,两者实相得而益彰。

白居易的《长恨歌》到底想表达什么呢?

谢谢,

因为是抒发自己委屈的情感,因为当时仕途不顺,如,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长恨歌描写的是谁的爱情故事?

怎么说,用自己的话说,杨贵妃曾是唐玄宗的儿媳妇,但是在一次洗温泉的过程中,唐玄宗无意间见到杨贵妃,被她的美所震撼,于是乎,让她做了自己的妻子。在生活中,他们还是很相亲相爱的,有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足以见得唐玄宗对她的宠爱,杨贵妃所穿的衣服,据说是700多人织成的,对其姐妹弟兄,更是:“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侯门生光彩。”……总之,他很宠爱杨贵妃。但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太美好,导致唐玄宗不理朝政,所以对安禄山放任自流,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在逃亡的过程中,唐玄宗被迫下令让玉环自杀,所以就这样,在马鬼坡这对恋人生死相隔。可是唐玄宗始终放不下杨贵妃,所以多年后,回到兴庆宫时自是: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这对生死相隔的爱人,这段饱经风霜的爱恋,最终也只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他们共同的心愿……

长恨歌描写的是谁的故事?

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杨玉环原为寿王瑁王妃,玄宗惊艳于她的美貌,但碍于她是自己的儿媳而不便明目张胆纳入宫中,于是想出个让杨玉环出家,脱离寿王,再以“杨太真”身份入宫的方法。从此杨玉环“三千宏爱在一身”,并于公元745年被册封为贵妃。

玄宗对杨贵妃的宏爱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所谓“君王从此不早朝”,为了两情欢爱,可以把国事先放在一边;而从“一骑红尘妃子笑”的贼后面,我们看到玄宗甚至动用了他手中的权力来取悦杨贵妃,这样的做法出发点固然是为了爱,但皇帝毕竟是皇帝,他所做的一切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必然要牵涉到政治的东西。这使得他们的爱情洽谈室不可单纯,并最终敌不过政治。

你对《长恨歌》的主旨有什么新的看法?

我不认为有什么众说纷纭的,长恨歌最吸引人的最突出的地方就是爱情,读过的人任谁也忘不掉“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样唯美的爱情誓言,长恨歌主线就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主题不是爱情还能是什么?至于写了唐玄宗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渔阳鼙鼓动地来、回看血泪相和流这些前因、过程、后果所连带的社会环境就是写了政治,那只能无语了。

《长恨歌》里明明写的是唐玄宗,怎么说是“汉皇重色思倾国”?

如果你拜读白居易的这首《长恨歌》前两句的词,你就该明白他是借用了汉朝的皇帝游说唐皇玄宗。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意指,汉朝的皇帝看重美色,希望得到一位倾国倾城的绝代美人……

《长恨歌》是白居易任盩屋尉时所作,当时的陈鸿也写了一篇《长恨歌传》都是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因为爱情是以悲剧结局,可是都用了,长恨,作标题。诗人的用意,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诗的前半部,分别对唐玄宗的荒淫、沉面歌舞酒色与杨贵妃的媚上邀宠、恃恩而骄,因此招致祸乱有所讽刺批判。而后半篇,则对杨贵妃的死,唐玄宗对她缠绵悱恻的相思,回宫后晚景的凄凉,以及他们天上人间生离死别的深长痛苦,又表示了极大的同情,白居易用了浪漫的手法,把他们的爱情理想化,因此,全诗的主题思想令人看了复杂而又矛盾。

《长恨歌》综合全篇,都是对悲剧主人的同情成为主要倾向,情节曲折多变,写的细致,委婉情深,语言流畅,佳句多,用典少,前后完整,抒情气氛浓厚,令多少文人赞叹,令多少人喜而乐诵,可见词的魅力,难怪天下传颂。天长地久有尽时,此诗绵绵诵不尽!

《长恨歌》怎样看待诗中不合史实的内容?

诗歌属于文学作品,不是修史,在反映历史事件时不可能原样照搬,作一点夸大、增减一些细节都是为立意服务的,即使是杜甫的《三吏》、《三别》也不例外。

长恨歌,是描写谁和谁的爱情?

长恨歌 描述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全诗充满着一种浪漫主义爱情气息,字词华美 长恨歌 作者: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到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回,珠箔银屏逦迤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如何理解白居易的《长恨歌》一诗?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像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白居易的《长恨歌》你最欣赏哪几句?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应该被谴责吗?

白居易的《长恨歌》——千年不绝的爱与恨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朝诗歌文化的三座高峰之一。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品就是千古绝唱《长恨歌》。纵观这一千古名篇,字字珠玑,句句闪烁灵光,若论哪几个词句最具经典,笔者最欣赏的是: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

第一,赏析: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凄凄惨惨的月色令人更加悲伤欲绝,雨夜铃声听来更使人愁肠寸断!凄冷夜雨淋湿了那片痴情的心绪,铃声扯碎了那颗凄凉的寸断愁肠——这是一幅绝美凄凉的千古肝肠寸断相思图!如此意境,哪个读者不哭泣,哪个闻者不销魂?这种凄美意境震撼了多少心灵,让人情不自禁!

第二,赏析: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这份儿爱情啊,是天上比翼双飞的鸟儿,是地上相牵相连的连理枝呀。天地也会有尽头的时候啊,可我们相思离别的苦恨怎么也不会有结束的时刻呀!这里是诗魔——白居易的经典魔幻爱情警句!历经千古,无法超越!无论是谁,难以取而代之!之所以《长恨歌》成为爱情千古一篇,不是绝唱,是千古绝唱!

第三,唐玄宗与扬玉环的生死恋,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特质:要历史来评判,要接受历史的公正,哪怕你是唐玄宗——李隆基,或是扬玉环!无论是否对历史负起了责任,但历史永远还你公道:

首先,给盛唐带来开元盛世的唐明皇,开启了大唐中期由盛转衰的模式!它的基夲特征——腐败走向了政治高层!李隆基创造的大唐荣耀,被他个人亲手砍伐?他的帮手和灾星现身:扬玉环!还有她的兄弟扬国忠!李林甫只是一个媒介!白居易为当世尊者讳,无法直言相挞,但历史无法为其开脱!

李隆基真的是为了寻觅真爱吗?倘若他不是手握至高无上的王权,假如他心中还有社稷黎民,再者说真的为江山着想,他就理智地去控制自己的贪欲——自觉抵制绝代佳人的诱惑!就不会让贪欲引导到败坏伦理朝纲的那个千年不耻的越轨行为,也不至于把好容易开拓的盛世家园,弄得奢靡不堪,前程自毁!好端端的开元盛世,被那个绝色女子兄妹搅混了!陷入了美人温柔乡的怪圈,不能自拔!但扬氏兄妹也决不是毁灭开元盛世的真正祸魁!真正的祸首是李隆基开启了那个祸国殃民的元恶——腐败!

其次,爱情真的超越王权了吗?唐明皇的真爱,玩的是王权!玩的是帝王特权!试试换位思维,假如真爱,假如真的不是大唐的法人,是一介公民,这种爱似乎真的还能让人有点可圈可点,真的千年等一回!还真的让人追捧和热搜,伦理祸害了,那是你一家人的事,为真爱疯狂,千古称道,与国运无关,为民风添上一笔,也无碍国家大局,爱就爱她个轰轰烈烈,爱个天昏地暗!或者说,象顺治帝那样,辞职不干,对历史真正的负起责任,对国家利益无碍,专注致力真爱研究,国家交给如玄烨之类时代精英继任,那大唐荣耀或许将持续大放异彩!惜哉!悲哉!历史不会给任何假如的选择,李唐江山的悲哀最终还是无法回避,买单的是李唐的统治者,但他真的给历史带来了不止是哀惋痛惜,是大唐荣耀之殇!

结论,做为大唐荣耀的制造者,为了追求完美的真爱,让时代遭受了灾难,受到历史的谴责那是必然!李隆基与扬玉环的真爱,是建立在牺牲时代代价的爱情,他的所谓的真爱,被安史之乱无限演绎放大,酿造了大唐荣耀的莫大悲剧后果,谴责的历史回声余音不绝!

当然,真爱是无价的,李隆基与扬玉环超越王权的爱情,是错位的无价之宝!只不过,这种牺牲江山为代价的真爱,不应发生在一代帝王身上,这是李隆基与扬玉环,无法承载也承受不起的!也是两人深度反思的马嵬坡之殇!其实,诗魔——白居易的《长恨歌》之恨,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历史之恨!大唐荣耀之惜之殇之恨!情天恨海!至止今日,此恨绵绵更无绝期!

以上为笔者浅论,不足之处望指正。与大家共勉,谢谢关注!

描述的是谁的爱情故事?

唐明皇和杨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出自晚唐白居易的《长恨歌》 。这首诗是他有感于唐玄宗(即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句诗描述的是谁和谁怎样的爱情故事?

描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

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长生殿山盟海誓:在天上愿做比翼齐飞的比翼鸟,在地上愿为枝干相接的连理枝,永永世世作恩爱夫妻。

诗句写得宛转动人,常为后人引用,以表示对爱情的忠贞。 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思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名字居易又乐天,却写了《长恨歌》,他到底是恨些什么呢?

白居易的《长恨歌》,到底恨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分析一下原诗创作背景,及诗歌分为几段形式,才能晓得白居易,到底恨的是什么?

写作背景: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白居易应邀写下了这首流传百世的诗歌。

诗歌分为三段表述了诗人情感:

一。汉皇重色思倾国~三千宠爱在一身,这一部分着重描写了唐玄宗贪恋美色,贻误理国执政,至江山家国于不顾,实在令人痛心。

又写出倾国倾城之美的杨贵妃,迷恋得皇上不知如何是好。归根结底没说她是红颜祸水,但是对于杨贵妃的做法,即喜欢又怨恨。

二。金屋妆成娇侍夜~君王掩面救不得,这一段的信息量很大,一,由于杨贵妃得宠,使他的父母兄弟都得到封赏,什么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二,民间百姓都认为,在这个世道里生个好女儿,要比养儿子强许多。好女儿能带来荣华富贵,杨贵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三,香霄陨落马槐坡,致使君王救不得。杨贵妃悲剧的归宿来的太为突然,始料不及,就是皇上也救不了她,真是令人难以想象!应了那句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二。回看血泪和相流~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一大段里有想象,有思念,有感叹,有悲伤。属于《长恨歌》的后半部分,结尾唱出了千古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到底在恨什么呢?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就在这两句寻找答案!

白居易第一痛恨唐玄宗,是个酒色之徒,不堪大任与厮,招致安史之乱的到来。第二痛恨杨贵妃以美貌移祸家国,如果散落在民间,也许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第三用大量笔墨,来描写这段悲剧爱情。歌颂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幻想出他们在九天相会的情景,不能不说白居易丰富的想象力,的确不一般。同时又有一种离恨,离愁埋在里面,也是诗人恨的无奈!

小结:历来对这首诗的评价,有两种说法,一是批判封建社会君主,玩物丧志,玩世不恭的人生。二是说这首诗歌,是歌颂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诗歌。

以本人肤浅粗漏的观点来说,之所以称之为《长恨歌》,必然有他恨的地方存在,白居易不仅写出了荒唐君主,也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源头,同时也写出了杨贵妃的悲惨命运。

这些都是谁造成的呢?当然是统治者,白居易归根结底恨的就是唐玄宗!

怎么评价《长恨歌》中的王琦瑶?怎么看待她的感情?

谢邀!

《长恨歌》中,白居易写的是皇帝李隆基(唐玄宗)和杨玉环(杨贵妃)的故事,

"汉皇重色思倾国"统摄全篇,男主人公以重色的形象出场,女主公杨玉环则以"倾国之色"跟着出场。"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夭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诗人紧抓住其"重色"的特点塑造唐玄宗李隆基的形象,"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接着写唐玄宗仅仅由于爱杨玉环的"色"就让她的"姊妹兄弟皆列土",政治上何等腐败啊!

由于皇帝荒淫无度,导致"安史之乱"而乐极生悲,"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从"临邛道土鸿都客"到篇未,则于幻想的神仙境界中,刻划了杨玉环的形象。表达了生者对死者的无限相思,"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从《长恨歌》诗中,我自始至终没有看到王琦瑶的踪迹!

《长恨歌》中的“太真仙子”是杨玉环吗?

太真仙子就是杨玉环。严格点说,是白居易笔下创作的杨玉环死后入仙的“魂魄”。

《新唐书》载:玄宗贵妃杨氏……始为寿王妃。开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薨,后廷无当帝意者。或言妃资质天庭,宜充掖廷,遂召内禁中,异之,即为自出妃意者,丐籍女官,号“太真” ……。

唐玄宗从儿子寿王身边夺走了杨贵妃,赐个号“太真”,当时杨贵妃在玄宗跟前那是 “三千宠爱在一身”,极受恩宠。虽然册封为贵妃,但“仪体与皇后等”。李白写过“云想衣裳花想容”、“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杜牧写过“一骑红尘妃子笑”等,都是写杨贵妃备受恩宠的,当时民间歌谣都唱“生男勿喜女勿悲,君今看女作门楣”,也是说的杨贵妃的“天下第一宠”。

乐极生悲,安禄山反,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到马嵬坡,但此时“六军(旧唐书载是四军)不发”,纷纷要求皇上处死“祸国”的杨贵妃,逃难的皇帝不敢不听,忍疼割爱,勒死了杨贵妃。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名篇,写于元和元年(806),是根据唐玄宗和杨贵妃(太真)的故事用叙事加抒情的手法创作的,诗中的“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说的是 “临邛道士”为唐玄宗寻觅死去的杨贵妃仙踪,在“海上仙山”看到了众多仙子中的“太真”,说的就是杨贵妃。

白居易为什么写《长恨歌》?

以前的作家,大部分对封建社会的制度怀有情绪感,白居易那个时代创作相当艰苦,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都存在着寻私舞敝的现象,写歌、写诗、写小说、写书的都对当时的社会制度有一种厌倦,没有办法,只好写歌词找个出囗发泻一下。封建时代的文人都受压迫,他们的优良作品都是到第二个朝代或者第三个朝代才发表出来,在当时根本发表不出来,旧社会你发表文章只有朝廷通過才能排板印刷,印刷出来的书籍,朝廷众文臣看过没有异义才批准按期印刷出版,你看:《西游记》、《聊斋志`异》、水许传他们这些创作者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甚至食不裹腹,写下了这些优秀作品。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以什么故事为背景的?深刻的内涵是怎样的?

欲想了解一首诗的背景,必先了解诗人当时的处境与心情。

《长恨歌》是白居易于806年在今陕西周至写的,当年他35岁,还是未婚。

他为何35岁还未结婚呢?这就是放在当今社今,也是大龄青年。我们的大诗人当年可是才华横溢,官至校书郎啊!

原来,白居易的婚姻,与唐代另一位大诗人陆游同病相怜——被母亲生生拆散。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这首诗就是白居易写给心上人——邻女“湘灵”的诗,当年湘灵十五岁,白居易十九岁,两人相邻而居,朝夕相处,可谓两小无猜。

两人经过了漫长的恋爱阶段,虽然两情相悦,可是,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社会,湘灵总不被母亲所接纳,而白居易也如一般男孩那样,唯有以不结婚来反抗。

804年,白居易在长安做官,回故乡搬家。但母亲硬是连他们相见的机会也不给,白居易只好带着深深的无奈与绝望,含“恨”而返。

后来,他写道:

不得哭,潜别离。

不得语,暗相思。

两心之外无人知。

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

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

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而《长恨歌》就写于他离家一年多后的时间,那时他还在与母亲作斗争。他直到808年,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无奈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婚。

诗歌中,白居易虽然讽喻唐玄宗重色倾国,一人得宠,鸡大升天。但也同情唐玄宗,即使身为一国之君,面对爱情也是无奈——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同时,也为唐玄宗的深情赞美——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更表达了自己深深的祝愿——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有人说,《长恨歌》以“长恨”为题——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他所恨何事?

我想,他所恨的应是当时的封建礼教,也就是唐婉诗中的“恶东风”。

因为他知道,在当时社会,“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自己无法得到,唐明皇也无法实现,所以,发出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慨!

原文标题:《长恨歌》是一篇爱情故事吗

原文来源:"本站所有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即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