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光是当今草书第一人嘛

张旭光书法作品

张旭光是当今草书第一人嘛?

张旭光不是张旭,他的作品算不得草书,我更不觉得他是什么草书第一人!

张旭光在中国书法圈子里的地位与刘洪彪等等一帮人一样混得风生水起,好像张旭光还是中书协草书委员会的一个副主任,这帮人本应当是代表了中国书法草书发展传承的中坚力量,但很可惜,他们妄自尊大,我行我素,草书的传统艺术光芒已经被他们搅起来的浑水给湮灭了。

可悲的是,追随他们的人还不在少数,去年底张旭光等人组成的万殊一相狂草四人组,在怀素的故乡居然掀起来参观高潮,无数人争着抢购他们的草书作品。

草书虽然说是中国书法中最浪漫,最有情感,最美的书体,但同时草书也是最难的书体。之所以说他最难,是因为书写草书看起来笔走龙蛇,迅疾如闪电,然而转瞬之间竟然还要追求法度森严,险峻铺排,墨韵处理,空间审美等等,实在是难于上青天。

但张旭光他们的草书把这些都化解了,我觉得他们的草书可以真的用八个字来概括:随心所欲,无法无天!

如何评价当代行书大家张旭光的书法?

嘴巴说得好像天花乱坠,手上功夫就似王八乌龟!

我终于明白了他挂在嘴边絮絮叨叨的学王,此“王”原非羲之之“王”,实乃王八犊子扯蛋之“王”!

当代行书第一人这样的头衔是谁给他的?是给他的字还是看他的头衔给的?如果扯下他的头衔,又会如何?

我曾特意找了几个关于张旭光的视频来看,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字,倒是他写一个字,评论一下他写的这个字如何如何的好,隔段时间就说这字出自《圣教序》何处,好像生怕别人不知道。如果临得好,不说都知道。圣教序就那么多个字,王羲之的帖,你看过的我也基本上临过。你张旭光说得越多,我怎么就越感觉到了心虚?有些地方,他甚至找不到语言来形容自己的感觉,便说出“我这里搞一下,搞圆了”类似的话来,这难道不从侧面反映出了其文化修养的高低么?

所谓的书法理论,他提出了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了吗?不都是剽窃古人理论东拼西凑?甚至有些东西还有很大的误解!照他这样的书写水平,能有什么资格教人?

我静静一想,他还是有资格教人的。其资格是头衔,是身份等等,这些与书法无关。

是的,与书法无关。

餐。

张旭光的《行书八讲》视频和书,值得学习吗?

我认为,张旭光的《行书八讲》视频及著作,都值得志立于行书学习者学习。除此之外,张旭光在央视数字电视书画频道上的书法教学视频、行书作品点评视频,都是可以看的。

在当今书坛上,张旭光可称之为行书大家,也是一个行书方面的权威性人物。张旭光既有书法教学理论,又有书法教学实践,而且举止言谈比较低调,不善张扬。学行书者,如果想有所成就,最好是拜在他的门下为好。

关于是否可以学习张旭光的书法问题,我的观点是不可学!学书法,应先师古。张旭光曾经说过,学行书,就学《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这是张旭光学习行书几十年的真实体会。他的意思是说,凡学行书者,只要把《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这个碑帖学好、学精就可以了!能学古人七分像,再加三分自己书,就可以成为一个书法家啦!我认为张旭光说的有理!

听说张旭光还经常举办行书专业班和行书速成班,这些都是为某个书法展办的,而且效果较好,但前提条件是,若要参加张旭光办的书法培训班,必须要有一定的行书书法功底,如果没有行书临摹和行书创作基础,那是进不了他办的书法培训班的。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张旭光对书法的基础学习是极为重视的。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评论!

如何评价张旭光集王圣教序讲座及其对圣教序的理解?

谢谢你的邀请和提问。“如何评价张旭光《集王圣教序》讲座及其对《圣教序》的理解?”张旭光先生对《集王圣教序》这个字帖情有独钟,下过很大的功夫深入其中感受颇深。他是在临摹书法上提出要临摹的很像的一位书法家。对临摹具体的指标,他说要达到97%的像。他的这个说法已经很好的诠释了他对于书法临摹的基本精神,那么这个说法也代表着他从《圣教序》这个行书一路走出来之后,对于临摹重要性的认识。

我觉得张旭光先生提出临摹一定要像这个说法是非常精彩的,也是非常有价值的,而且,在我们临摹字帖上面,自古就有不同的解释,有的人说临摹一定要像或者非常像,有的说无所谓像不像,事实上,临摹的像还是不像都不是重要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能够在临摹书法的过程当中,体会到经典书法作品的完整的一些精神和技法。

  • 《圣教序》中“中华”二字,“中锋”和“内锋”、“外锋”的用笔实践。“中”字竖画收笔部位是偏“外锋”,“华”字竖画是“中锋”“悬针”用笔

我们要把传统的书法字帖,特别是一些非常著名的字帖吃透是有很大的难度的,很多人可能临习一辈子几十年,但是,对这个字帖也没有吃透,也有不少人,他们临摹的时间并不长,却能够把这个字帖给吃透了。

张旭光虽然主张临摹要像,但是到底怎么样才能够达到像这是我们在技术上理论上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个书法家临摹字帖,能不能临摹的像,他通过自己的天分通过自己的勤奋,是可以做到临摹的几分像甚至于接近于十分像这样一个水平的。

但是能不能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探索到能够像还是不像的理论和操作性的东西来,这个,我觉得张旭光先生也并不是说的很清楚。

例如我们今天讲起笔、行笔、收笔要清清楚楚的表达,但张旭光先生在讲的时候,并不是讲的非常的非常的清楚,非常具体。比如起笔这个要求一定要按照字帖上的来走,不能有差别,但是我们看他临帖的也不是在起笔、行笔、收笔这些部位,都强调了各自的重要性在哪里,哪一个字我们应该具体怎么样去正确的来处理它的起笔、行笔和收笔。

  • 《圣教序》中的“峰”字,“内锋”和“外锋”用笔

事实上我们学习书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这样一些技法,楷书里边有楷书里边的起笔、行笔、收笔,行书有行书的起笔、行笔、收笔,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是的起笔、行笔、收笔,都有一些不一样,这是我们在学习书法中一定要特别重视的地方。

张旭光先生的《圣教序》视频我看了一下,他对学习《圣教序》主要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学习行书的总路线,一个是临摹的具体的方法问题。

首先他给出的总路线是,学行书先从哪一个行书字帖学起。张旭光先生给出的建议是不要先学墨迹。先学碑拓这样的书法字帖。

他给出的理由我个人是比较赞同的,他说碑拓本字帖,它由于是把原来的字刻在了碑上面,然后再摹拓下来的。因此,就会和墨迹有很多的差别,他它把很多细节的东西给省掉了弄没了,这本来是一个缺陷,但是从学书的角度来说,它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它省略了一些墨迹上的细节。行书的速度我们可以在碑拓本上面看到的,比墨迹本是慢了一点,细节少了很多的丝丝毫毫的东西。这样,有利于我们排除一些暂时不必要的干扰,可以集中精力把行书的笔法结构看得更清楚,然后从这个训练里边出来之后,第二步,是进入学习王羲之的手札学习,然后,学习王羲之的草书,最后再去学《兰亭序》,这就是张旭光先生提出的一个总路线学习行书的总路线。

我觉得这个方法也没有什么特别好,或者特别不好的地方,应该说按照张旭光先生这样的的方法走下去,学习行书是没有错的,尤其是他提出首先从《圣教序》这样一个字帖开始学行书,我认为确确实实是值得赞赏的,它上面提出的为什么要学习《圣教序》的各种理由,我基本上是同意的。

  • 《圣教序》中“耳”字“内锋”和“外锋”的用笔控制,颜真卿的楷书经常出现“外锋”控制用笔

在说到学习行书的时候,张旭光先生提出了一个楷书和行书的笔法,用笔的差异问题,他认为,楷书主要是藏锋入笔,行书是露锋入笔,我觉得这个说法不一定完全正确。

行书确确实实有很多笔法,都是露锋入笔的,什么叫露锋?我们很多的学者在这里面,有点云里雾里的,其实,这涉及到我们对笔的认识,只要我们把什么是中锋这个东西认清楚了,就没有什么太大的难度了。

实际上中锋用笔最典型的就是我们写字的时候有个起笔、行笔、收笔三状态。行笔部位的状态就是最典型的中锋用笔。

我们真的可以说,所有的书法用笔都是中锋用笔,只不过我们对于中锋的看法不一样了。

  • 图一是欧阳询《九成宫》中的字,起笔是“中锋”也是“露锋”入笔,图二是米芾的字,起笔也是“露锋”“中锋”入笔。图三图四为王羲之《兰亭序》用笔,起笔也是“露锋”“中锋”用笔

比如说,我们要写一个楷书的横。起笔部位肯定是要朝着竖画的方向写下去,才能够把起笔部位的那个边缘写出,那么,这个笔法下去的时候,它实际上是中锋用笔,但是横画我们知道是从左向右,那么你起笔的部位是从上向下行走的,要把从上向下行走的方向调整为从左向右的方向,这就需要把笔锋调整一下,那么这个调整的过程,就需要顿笔的方法来解决,然后我们进入了顺锋的状态,就是行笔状态,万豪毫齐力,行笔的方向向前,这叫中锋用笔。

那么这样说了,我们说起笔和行笔都是中锋用笔的,但是我们解释的时候,说你起笔是侧锋用笔或者叫做什么“下切”等等,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这些说法我觉得都是跟实际是有差别的。但是事实是都是在中风的状态下转换了不同的用地方向而已。

例如,上面那个集合图片中欧阳询《九成宫》中的“一”字的起笔边缘,不是“中锋”怎么写出边缘的直线?

  • 提按和调锋值书法的重要技法,我们一定要区别出哪个是提按,哪个是调锋?《圣教序》中的“习”字就是纯“提按”用笔的典型例字

我一直打过一个比喻,如果我们画一个圆圈,你是不用调峰的,这个笔画是走了360度,但是你要写一个方,仅仅是一个90度的方向改变,就必须要有调峰这样一个“顿笔”,才能把转折写出来。而我们画一个圆圈是不用调峰的,直接旋转它都很流畅,这是在篆书里边常用的一种笔法。草书的很多笔画都是很连贯的,它哪有调峰?完全都是钝笔和提按在走行笔的路线。例如,上面这个图片是《圣教序》中的“习”字。一笔写成完全是篆书和草书的用笔方法。

我们书法里边有个起笔、行笔、收笔。行笔状态中的笔法变化,主要通过提按来实现。

而起笔和收笔也是用提按来实现的,但是,起笔和收笔的“提按”用笔,目的和行笔不一样。起笔和收笔的部位,它的提按主要是为了改变笔锋的方向,因为在起笔部位和收笔部位它本身就是中锋用笔,由于要改变方向,所以它要调峰,调峰之后,再实现用笔方向新的中锋用笔。

  • 《圣教序》中“清华”二字“华”字竖画收笔部位“外锋”控制

所以这是一个认识真相问题,把这个认识问题搞得太复杂了,我觉得这不是我们对毛笔用笔问题上的不同的认,而是各持己见的误解而已。

这些的用笔不同的说法,并没有改变中锋用笔的事实,无论在起笔部位,行笔部位,还是在收笔部位,都是中锋用笔,调锋是一个非常短暂的过程,在笔画上也基本上看不出来它的那种距离感。例如一个点的写法,我们很难感受到起笔、行笔、收笔变化的存在。

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点画”当中,它也存在起笔、行笔、收笔的变化,如果没有这些变化,我们不可能写出丰富饱满的一个点画的。

所以我一直在说,我们根本不存在绝对的什么侧锋,侧锋用笔是不存在的。

  • 张旭光先生临摹的《圣教序》局部,由于不是按照笔法、笔意、笔势临摹字帖的,所以很难达到像的程度,这对于吃透经典书法影响是非常大的

只不过我们认识习惯上不太一样,你非得要把那样一个动作认为是侧锋,其实都是中锋用笔。不同的是,要调整方向的时候,一定要通过叫做提按也好,叫做顿笔也好,叫做调峰也好,都是一个意思,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动作要改变方向,调整锋毫。所以我经常讲一个问题,就是调峰和提按到底有什么区别?我反复的在讲,所有的笔画,没有提按,可能就无法写字,但是,如果我们把“提按”放在一个具体的笔画里,要完成这个里程里的角度来看,调峰和提按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一定要记住,它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调锋控制方向;提按控制笔画粗细变化。

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用笔里边的中锋问题。用笔是不存在所谓的侧锋等等问题的。但是,笔锋它要有三个锋。一个,我们把它叫做笔尖,这是真正的“中锋”的内涵。这一点几乎是没有争议的。

争议的主要是,笔锋还有两边的叫“副锋”。用我的观点来看,叫做“内锋”和“外锋”。靠手心儿的一部分,我们把它叫做“内锋”,靠手背的一部分,我们把它叫做“外锋”。实际上我们笔画的轮廓线,就是由“内锋”和“外锋”来刻画的。而所有的笔画的轮廓线基本上都是由“内锋”和“外锋”刻画出来的,那么,按照这样一个原理来说,我们写字是不是全都叫做“侧锋”用笔呢?因为我说的“内锋”和“外锋”恰恰就是大家说的“侧锋”。实际上,我们所说的毛笔“三锋”即“中锋”、“内锋”和“外锋”都是一体的。而用笔的具体情况,会出现“内锋”和“外锋”的控制。我们用笔的过程就是要善于把握好这个“内锋”和“外锋”的使用。

在《圣教序》这个书法里边很多笔画,我们就以竖画为例子,它的这个竖的笔画,有些一边是直一边儿不直,这个呢,我们就叫做“内锋”和“外锋”的控制不一样。

由于控制不一样,所以才会产生了笔画的左边和右边的变化情况。这正是由于“内锋”和“外锋”控制不同产生的结果,实际上这个情况下按照常理来讲,按照行笔的那个原理来讲,已经不属于“中锋”而是“偏锋”。但是它的主体仍然是一种中锋用笔。

此外,我们还看到在一些笔画当中,只有在起笔和收笔部位可以看到“中锋”笔尖露出来或者藏进去,那么,在行笔部位,我们是看不到任何所谓的“中锋”所产生的效果的,它的效果就是我们讲的轮廓线,完全是由“内锋”和“外锋”刻画出来的。

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如果用这个事实来讲,我们所谓的“侧锋”用笔“中锋”用笔怎么去解释呢?因为我们讲,笔画的轮廓线大都是由“内锋”和“外锋”刻画出来的,按照我们一些书法家的解说,所谓的“内锋”和“外锋”就是侧锋了,那么,我们整个的书法是“中锋用笔”的这样一个基础,不是就彻底坍塌了吗?

学习行书和楷书大不一样,但是用笔的基本规律“起笔、行笔、收笔”没有任何变化。所以启功先生也曾说过,楷书当行书写,行书当楷书写。但是最重要的就是笔法,我们一定要把它掌握好,如果我们对笔法掌握不透彻,那么就会影响我们对用笔的认识,用笔的认识不是很清楚,我们要写出很精美的书法,或者把《圣教序》临摹到97%的像那是非常很难以想象的。

你想一想:你的笔法一个一个都是不对的,怎么会达到像啊,你连它的精神都把握不住呢!

胡抗美、刘洪彪、张旭光、王厚祥联袂到南京办草书展。对他们的草书,您怎么看?

汉字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汉字的出现代替了结绳记事,汉字的作用是记载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成果。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汉字经过发展和演变,从甲骨文、钟鼎文、金文、大篆、小篆、汉隶、魏碑、到草书、行书到楷书;从钟、张、羲、献到欧、颜、柳、趙……五千多年过去了,进入电脑时代,汉字书写功能基本被取代。书法成为了宫殿、楼堂馆所、展馆和客厅等场所的艺术品了。因此,书法作品占据了厅堂显著位置,由于富有装饰和观赏价值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古往今来,各朝各代不乏文人墨客和书法名家的出现,但是真正能成为书法家的还是凤毛麟角。要把字写好确实不易,要真正成为书法家,确实难上加难,有太多的人经过一生的努力和一辈子的功夫都没有什么名气,更不要说是成为书法家了。但是在当今社会有的迫切想要成名成家,又吃不了古人的苦和下不了古人的功夫,既耐不住寂寞、又不得其要领,因此急功近利,在名利的驱动下,不守书法规则,而另辟蹊径,因而出现了让人无法欣赏的千奇百怪的书法作品,有的自我炒作,利用一些平台和机会,宣扬所谓的新理念,大搞所谓的现代派的怪书、丑书、有的甚至让人不认识的天书也大行其道,充斥着书法领域,使中国书法限入了迷茫境地。实在令人困惑。

张旭光书法现在多少钱一平尺?

但凡艺术品价格高低都得市场说了算,有的买高档的,有的买低档的。

另外相同与不相同的字画在不同的人眼里价格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无论谁的书画都有好差,都有值钱与不值钱的,有贵的和相对便宜一点的,所以不能笼统用平方尺来论,只能说某一张是多少钱一平方尺。润格也没有什么准头,只是一种参考,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判断和对他的书画的了解,以及当时的市场的炒作情况而定。一幅字画,在不同地点、不同时刻、不同的拍卖人手里,价格都会不一样。比如,同一个人的书画有的值10元或者20元一平尺,有的值50元或者100元一平尺,有的值1000元/平尺,有的2000元平尺,有的可能3000平尺、······,甚至1万、几万平尺······;而且换另一个拍卖商、中介又是别一种情况······所以是很难判断的,更不是绝对的一个价格。任何个人的评价都只是片面的、个人的观点。有特色的、名人的,有特别喜欢的买家想要,这些都可能使得价格更高。但是如果只是因为某个人现在有职务,或者纯粹是炒作才使得书画价格高;那么等他退了,或者没有人炒作了,价格很快会降下来,甚至不值钱。其他任何艺术品均如此。只要是还好,都有收藏价值。这里特别提出的是——润格是不靠谱的一种参考,主要还是看市场,还有自己对作品的了解,就像我上面说的。还有仿品和印刷品及行画都是不值钱的,除了年代久远同时是名人作品、名人仿品才会值点钱。不好意思,主意还是要自己拿,别人说的都只能作为参考。一己之见,说得不对请原谅

书法家张旭光当过兵吗?

张旭光的简介没写他当过兵,应该不是军旅书法家。当代军旅书法家有舒同、武中奇、张继忠、卢中南、刘洪彪等。

张旭光书法艺术

张旭光的书法功底深厚,但以草书出名,被称为当代“狂草四大家”之一(另外三位是刘洪彪、胡抗美和王厚祥)。他的草书纯熟艺术,已经失去实用功能,好比无标题音乐,算是一种情绪的表达。

“书法网”头条号开设了一个好视频专栏,由张旭光和刘洪彪两位大书法家现身说法,讲授书法艺术创作问题。我本人很喜欢这个栏目,认真观看了很多期,觉得他们讲得很好,受益匪浅。我比较赞同他们讲的很多观点,其中包括:

1-书法艺术必须根植传统,必须传承传统基因。

2-书法艺术必须鼓励创新,创新才能发展。

3-书法艺术必须艺文兼备,书法家必须提高文学修养,做一个有学问的文化人。

4-书法艺术必须多样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5-书法艺术必须表情达意,而不是单纯写字。

6-书法艺术已经从实用功能为主发展到观赏功能为主。

7-书法艺术必须以辩证法为最高法,以笔法、字法、墨法和章法“四法”为基本法。

8-狂草是书法五体中最能表情达意的艺术形式。

9-楷书也能表情达意,应该想办法激活唐楷。

10-书法艺术已经进入新时代,必须有时代的气息。

……

对于以上回答和观点,你觉得怎么样?

张旭光与刘洪彪的书法谁更好?

各自有各自的特点,谁好还要看自己的感受,但张旭光只专注于楷书和行书。

原文标题:张旭光是当今草书第一人嘛

原文来源:"本站所有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即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