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十二公民说的什么

十二公民电影

电影:十二公民说的什么?

目前为止,我看过三个版本的《十二怒汉》——美国版、俄国版、国产版。

俄国版《十二怒汉》剧照。比起美版的凝炼紧凑,俄版的节奏相对缓慢,而且,俄版为了贴合国情,将故事的痛点聚焦至车臣战争的遗孤……

这几个版本的故事构架基本相同——

都是在闷热拥挤的封闭空间内,十二个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人,针对一起争议颇大的案件进行(模拟)庭审。

出租车司机、检察官、医生、保安、小商贩……,来自不同行业的十二个人,对于同一个案件,会产生哪些分歧?

十二个陪审员(审判员)之间,因物质基础、社会地位、文化水平、个人经历等各方面的差异,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影响案件本身、甚至是超越审判结果的主要矛盾。

美国版的《十二怒汉》是一部黑白片。影片对于光与影的运用,堪称经典!

当主要矛盾激化到最顶点的时候,“必须达成共识”这一“预设”目标,又迫使每一个角色不得不打破成见、站在他人角度进行换位思考……

以我国翻拍的《十二公民》为例,影片主要表达了以下几点内容:

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如果将男性做为主视角,得到的只能是“大男子主义”;如果看待问题的角度受到地域的限制,无疑会滋生大量的“地域黑”;如果持有“仇富心理”,“富人都是奸商”的观念则根深蒂固……

反之,如果能站在全人类的高度看待问题,那么,很容易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

如同盲人摸象,不得全貌。同样一个问题,视角不同,得到的结果必然有偏差。

有时候,阻止我们窥探到事物本质的,不是愚昧与无知,而是我们心中的傲慢与偏见!

罗生门……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

就如同《罗生门》中描述的一般,当我们在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总会自然不自然的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考虑……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

父权主义者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错的必须是儿女;贫穷者抱怨社会不公,怀疑是富人窃取了他们致富的机会;小商贩感慨自己在夹缝中生存有多么的不易;老年人则苦恼于孤独与缺乏关注……

人们惯于将自身的利益,做为看待问题的出发点,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真相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建设全面法制化社会这一目标,任重而道远……

建设全面法制化社会,不仅任重道远,而且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在影片中,一位优秀的检察官,可以凭借自身良好的职业素养与专业知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让其余十一个人抛弃自身的傲慢与偏见,暂时以严谨客观、不偏不倚的态度看待“富二代杀父案”,还犯罪嫌疑人一个公道;

建设法制社会,不是检察官一人的事情,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谁能帮助我们纠正认知中的偏见与偏差?为我们拨开迷雾,切换到客观、严谨的视角?

从来都没有什么救世主,求人还不如求自己。

只有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提升,社会中像检察官陆刚这样的人越来越多,我们距离建设全面法制化社会的目标才会越来越近!

说到这儿,也许会有人说:“关我什么事?”

乐哥只能说:

今天的旁观者、陪审员,明天就可能变成当事人!

对于当事人来说,

百分之一的误判,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

结语

第一次观看《十二公民》,给人的感觉,非常惊艳。

傲慢与偏见不是一两天形成的,当然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融;

建设全面法制社会这一目标,不是喊喊口号、一小撮人努力一下就会实现的,这需要每一位公民的努力与配合……

也许,屏幕前的您,就是“第十三位公民”!

原文标题:电影:十二公民说的什么

原文来源:"本站所有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即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