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为何批判“儒”和“侠”

儒家对法的观点

韩非子为何批判“儒”和“侠”?

因为战国时代,只有法家才能统一中国,儒家和墨家的侠客精神是对法家的威胁。

周天子体系王朝解体之后,进入到春秋战国时期,原来的天子之学道家也分裂成诸子百家,在战国混乱时期各放光芒,纷纷向各国统治者推销其学说。

诸子百家也在实践中互相竞争,优胜劣汰。秦始皇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为了统一中国,必然要寻找能够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思想武器,打击贵族政治。而韩非子的法家恰好能够满足秦始皇的需求,所以被秦始皇看上,成为秦王朝的指导思想。

当时和法家学说竞争的还有儒家学说,儒家学说倡导仁义,孔子 孟子向各国推销了几十年,无功而返,虽然各国君主表面上尊重孔孟,但在诸侯混战的战国实在没有市场,因为战场上比拼的是军事,政治上要打击贵族加强集权,儒家的仁义表面上说的好听,但是不适应当时的政治环境。

墨家学说的侠义精神是超越朝廷庙堂之外的暴力组织,任何一个统治者也不能容忍在自己的统治体系下还存在另外一个不受约束的黑社会性质暴力组织,因此被朝廷打击是必然的。墨家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黑社会性质组织。

韩非子为了和儒家墨家学说竞争,确立法家的主导地位,同时服务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打击贵族集团,必然要批判儒和侠。而秦始皇也是采用法家学说治国,留下了严刑峻法的印象。儒法之争延续到李斯和谆于越,最终以儒家的谆于越被杀焚书坑儒结束。墨家继续延续下来,在汉朝发展出郭解这个黑社会性质集团,被汉武帝摧毁。

为什么韩非子反对、批判儒家道德礼乐制度?

【解答】 这个其实和他们各自的主张息息相关的 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提倡法律才是一切的根本。

韩非虽然是荀子的弟子,思想主张却与荀子大相径庭,他没有承袭荀子的儒家思想,却爱好“刑名法术”之学,整理并发展法家思想,成为法家之集大成者。儒家学说主张是仁义治国、提倡道德礼乐制度,提倡的是仁爱和爱人。这两家的代表的思想是相对的,处于部分对立面,所以要韩非子要反对、批判儒家道德礼乐制度。

儒家批判法家的观点主要有哪些?

在“过秦”与“正韩”的批判中,儒家强调以“仁义公道”为核心的普遍道德权利限制皇帝专制的“私位权力”。通过对儒家法哲学思想的论述和分析,本文认为法家工具主义的强制原则和功效目的是典型的、以权力为私欲工具的“人治”思想形态,而儒家所提倡的“德礼之治”则是建立在普遍道德义务之上的“法治”思想,它既可以作为批判和抑制“人治”条件下权力的淫威,也可以接引并创造性转化以人权和公平正义为取向的现代法治原则。

有人说中国腐朽帝制是“儒表法里”,但现代人为法家开脱,把黑锅都扣到儒家头上,对此你怎么看?

说到儒家思想,很多人都会认为那是中国人两千多年帝制时代的统治思想。其实这两者并不能划等号。

我可以明确地讲:中国两千年的帝制,如果从统治的构架和具体的统治手段来讲,延续中国两千年的深入骨髓的其实是法家那一套,采用的尽是法术势。中国两千年来,所谓的统治思想其实是:儒表法里。

为什么这么说:这要从两个方面来说:

一,汉武帝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秦为什么统一天下十五年旋即败亡。从统治思想的方面来看不能不说是,秦所崇尚的法家之治在天下一统之后,不能很好调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冲突。汉承秦制,也就是继承了秦的典章与统治架构,同时就不得不采用法家的治国之道。而法家,由于过于讲究权谋势术,使得统治过于生猛,导至天下不稳。因此在意识形态上要一套修正的理论以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对法家一套进行包装修正。汉初采用黄老的无为之治,黄老偏于无为消极。经历了汉初的七王之乱之后,至武帝才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因为儒术是从人的最最亲近点的孝字出发,一下切中人性的要害,最易为大众接受,包装修正效果最佳。但在具体的统治技术上并未否定法家的治国之道。

二,从儒法两家的具体内容来看待。 儒学说到底就四个字忠孝仁义,是一种伦理哲学,讲究修身治国平天下。但具体到统治技术手段上比较疏空。这也是在春秋战国之时,儒生并没有什么当大官的人。而法家恰好在这一点上强过了儒家,法家讲究法术势,也就是具体怎么管理。中国帝制时期特有的师爷现象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儒家在治术上的疏空。也正因为儒法两家在意识形态与具体的治术上的互补,就形成了中国统治文化的儒表法里现象。

儒表法里延抻到现代企业管理,应该很有启发。如果把人性化管理比作儒家方式,把纪律制度等的刚性管理比作法家的话,如何做到它们的无缝对接是每个管理者需要探讨的课题。

我是万方,和工友一样,也是一个工仔,说我们的辛酸,道我们的梦想,赞我关注我!

我国古代社会政治到底是法家还是儒家成就了封建制度?

我国的古代社会政治是儒、法的思想、理念支撑着整个封建制度的历史进程,可以说话缺一不可,若要严格区分,应该是以儒为教化,以法为管治。

说到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和法家的理论观点是并存的,只不过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侧重就是了,当然在社会教育层面上,是以儒家倡导的礼法为主导。

其实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演变中,并不是象我们今天一样,把儒、法看成是两个互不相容的对立学说理论,而是它们之中的理论思想逐渐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了,完全并不是水火不容的政治观念,在整个漫长的封建时代我们应该看到很多时候都是“施儒礼,行法治”的。

法家和儒家不同的地方在哪?

法家是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法是通过具体的刑名赏罚来实现的。其范围涉及法律、经济、行政、组织、管理的社会科学,涉及社会改革、法学、经济学及运筹学等。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制定各项政策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管仲、商鞅、韩非子、李斯、张居正、严复、梁启超等

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儒"儒家受到重创, 在汉武帝为维护专制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思想钳制后兴起。"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所以综上所述,法家注重法制,强调以法制国,认为人性本恶,须以法令强制约束人性;儒家注重礼制,强调以礼约人,认为人性本善,须以礼相约人性。事实上两家在历史上的发展并非相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同源不同流关系!

原文标题:韩非子为何批判“儒”和“侠”

原文来源:"本站所有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即刻删除!"